A person standing next to a green walker

運動傷害急救處理與康復指導

運動傷害是運動過程中常見的問題,無論是運動愛好者還是專業運動員,都可能面臨不同程度的損傷。本文會介紹正確的急救處理與科學的康復指導,幫助運動人士建立正確的認知。

運動傷害的常見類型與急救原則

運動傷害在日常鍛煉及比賽中時有發生,常見的類型包括扭傷、拉傷、骨折、肌腱炎及軟組織挫傷等。這些傷害通常伴隨疼痛、腫脹、活動受限等症狀,若未能及時處理,可能導致恢復期延長甚至永久性損傷。受傷後,第一時間的急救處理對控制症狀和促進康復起著關鍵作用。現時廣泛推崇的 R.I.C.E. 療法,即休息(Rest)、冰敷(Ice)、壓迫(Compression)與抬高(Elevation),能有效減少疼痛和腫脹,防止傷勢惡化。尤其在受傷後 48 小時內,嚴格執行 R.I.C.E. 原則對於軟組織損傷的康復效果顯著。

person wearing orange and gray Nike shoes walking on gray concrete stairs

急救處理中的注意事項與專業介入

在急救過程中,避免過度移動受傷部位十分重要,以免造成二次傷害。冰敷時應使用冰袋或包裹冰塊的毛巾,避免直接接觸皮膚以防凍傷,且每次冰敷約 10 至 15 分鐘,間隔 1 至 2 小時重複進行。壓迫時使用彈性繃帶包紮患處,但不可過緊,以免阻礙血液循環。若出現皮膚變色、麻木等情況,應立即調整包紮力度。當傷勢嚴重或伴隨骨折、脫臼等情況時,應盡快尋求專業醫療診斷與治療,利用X光或 MRI 等影像學檢查確定損傷範圍。

康復階段的目標與物理治療應用

康復期的主要目標在於恢復受傷部位的功能,減輕疼痛並防止復發。物理治療在康復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,透過按摩、超聲波、衝擊波、電療及運動訓練等手段,促進血液循環,加速組織修復。例如衝擊波原理是利用高能量聲波穿透皮膚表層,作用於受損組織,透過機械性刺激促進細胞再生與血液循環,加速組織修復並減輕疼痛,這種非侵入性的治療方法,為運動傷害患者提供了新的康復選擇。

心理調適與康復過程的配合

心理因素對運動傷害的康復效果有顯著影響。受傷後,部分運動員可能因疼痛或功能受限而產生焦慮、沮喪等負面情緒,這些情緒反過來可能延緩康復進程。因此,康復計劃應結合心理支持和動機激勵,幫助患者建立積極的康復態度,有助於提高治療依從性和恢復速度。

康復期間的生活

康復期間,保持均衡飲食和充足休息,有助於組織修復與體能恢復。另外,雖然衝擊波物理治療收費相對較高,但其療效和安全性可加速組織修復並減輕疼痛,如康復期間仍然有疼痛的情況,可維持物理治療。

康復後預防復發

康復完成後,合理安排運動量、做好熱身及拉伸,並學習正確的運動姿勢,是降低再受傷風險的有效方法。適當的運動姿勢調整,亦能減少運動傷害的發生。

了解並掌握這些知識,有助於運動愛好者及專業人士更有效地應對運動傷害,在運動的同時保護自己。

More Stories
科技融入生活 體驗空間美學